你会先救人,还是先拍视频保留证据?答案看似简单,但现实往往把人推到两难的十字路口——事已发生,这起因“几元鞋套”引发的大风波,正好把这道选择题放在了阳台灯下。
事情是这样的:9月22日晚,七十多岁的大娘赤脚穿上网购的乳胶防水鞋套下楼,楼厅地面有积水,她自信满满地迈步,谁想到标注“防滑”的鞋套直接翻车,没抓牢地面,大娘重重摔倒。家属赶到后,儿媳先拍了三秒鞋套特写,再把镜头转向受伤的母亲,随后送医。结果是手臂粉碎性骨折并移位、腰椎下陷两厘米,医生建议内固定卧床,但考虑家庭负担改为骨水泥手术,住院和康复费用让家里一阵发慌。
儿媳把责任指向卖家,要求赔偿1.8万元医药费。商家回说说明书写着“有水的玻璃栈道、光滑地板禁止使用”,而且这货7元3双,本就不是高端防滑器材。两边各执一词,儿媳把店名发到网上并向平台申诉。平台第二天就把该商家名下约50家店铺冻结,涉及资金约70万元——商家一夜间像被天塌了。
这出戏里有好几根看不见的绳:老人的信任与谨慎不足、家属维权的急切与做法、商家的免责声明能不能“看得见、看得懂”、以及平台“一刀切”式的处置是否过猛。网络讨论从同情到调侃再到法律建议一应俱全——有人说这是“碰瓷式维权”,有人替商家喊冤,也有人指责拍视频先于救援。但走到最后,事情往往没有绝对的黑或白。
▶给家庭的建议
遇到类似情况,救人优先。抢救和送医是首要任务,保全证据可在不影响救援的情况下进行:拍照记录鞋套和地面、记下时间、收好监控并尽快报警或到医院开具检查单与病历。买东西前别只看价格,适用场景和安全说明要看清楚,老人东西尽量买有更好防滑保障的产品。
▶给商家的建议
别把免责放在小字里:安全警示要图文并茂、在商品页和付款页重复提示,重要信息用醒目标识,必要时推送使用提醒。提高产品质量可避免争议,售后处理需要既有原则也有温度,遇到伤情可先体面沟通,争取和解空间。
▶给平台的建议
证据不足时的冻结应有分级:先做临时限制再启动快速复核通道,设立商家申诉绿色通道和消费者临时救助基金,避免“一锤定音”伤了营商环境。平台既要保护消费者信心,也要保护小微商家的生存权。
我个人的感受是,法律终究会给出答案,但社会的温度更能缓解纠纷。别把每一场意外都推向对抗;多一些同理与耐心,也许能让受伤的人少受点二次伤害。读者们,你会怎么选?遇到类似情况,是先救人还是先保全证据?平台又该怎样在维权与经营之间找到更稳的平衡?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一针见血。
天金策略-炒股如何开杠杆-配资概念股票-股票配资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