鄢陵县只乐镇历史悠久,地理位置优越,自古以来便是名人辈出,文化底蕴深厚。这里不仅流传着牛郎织女在此结缘织罗的浪漫传说,还有商贾云集、依靠编织罗布为生的动人故事。镇内有许多历史遗迹,譬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——洪山殿,及曹操曾经屯兵的观兵台,都是当地文化历史的见证。
只乐镇的岗周村,曾被誉为“水乡”,这里不仅有蜿蜒流淌的玉带河,村北曾有一片广阔的后湖,湖面面积约47万平方米,四周是茂密的芦苇丛,野莲花开遍地,湖中鱼儿欢跃,飞鸟翔集。曾经的自然景色可谓美不胜收。
关于玉带河的传说有两个版本,每个版本都充满了神话色彩。记者采访时,从岗周村西头进入村子,途经一条曲折蜿蜒的小河,河水清澈见底,这条河的名字便是——玉带河。根据相关资料,玉带河位于鄢陵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地方,源头分别位于陈化店镇的乔庄西北和只乐镇的崔庄西北,最终流入二道河,全长15.3公里,流域面积达39.8平方公里。
在光绪二十年(1894年)重修裕德河桥梁时立的碑文中,玉带河也被称为裕德河。岗周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民告诉记者,关于玉带河的命名有一个动人的传说。据说,王母娘娘在天上看到这片土地的干旱,庄稼枯萎,便取下自己头上的一根金簪抛向大地,金簪落地之后,便化作了一条河流,人们为感恩王母娘娘,把这条河称作玉带河。
展开剩余65%另外,鄢陵人葛国祯,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曾获全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,他提到过另一个版本的传说。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,汉景帝为了关心百姓的疾苦,经常微服私访。有一年深秋,汉景帝带领随从走到鄢陵,见到了一条曲折的小河,河上有一座老旧的木板桥。桥年久失修,凹凸不平,随从们劝他绕道走,但汉景帝坚持认为“百姓能过,我们也能过”。然而当他走过这座桥时,一脚踩进了一个破洞,差点跌入河中。尽管汉景帝没有受伤,但他腰间的玉带却不慎掉入水中。为了纪念汉景帝,百姓便把这条河称为玉带河。
岗周村的谢全刚,现为复旦大学博士生,他回忆说,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,发现早在1772年的鄢陵地图上,虽然没有记录岗周村的位置,但玉带河的名字却早已出现。
后湖,曾是岗周村的一大自然景观,周围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。许由,许昌的开拓者,也许是这片沃土的最早定居者。据传,许由为避开尧的禅让,带领族人沿着颍水流域迁徙,来到今天的鄢陵一带,选择此地安家,是因为这里土地肥沃,适合生息繁衍。
年长些的村民仍记得,在岗周村北方曾有一个宽广的后湖。尽管记者在历史资料中难以找到详细记载,唯有《鄢陵县地名志》中提到,岗周后湖面积约700亩,曾是一片汪洋,四周芦苇丛生,野莲花遍地,景色美不胜收。1958年后,由于开挖泄水渠,后湖的水流入了玉带河,周围的土壤经过多次改良,逐渐变成了丰产的农田。
76岁的李敬甫回忆道,小时候的后湖水面宽广,湖面波光粼粼,夏季时湖中荷叶葱翠,荷花竞相开放,微风拂过,荷叶随风荡漾,形成美丽的景观。而冬季,缺衣少食的日子里,后湖的莲藕成了村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。
然而,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,后湖逐渐干涸,大片湖面暴露出来。由于芦苇丛生,土地贫瘠,农作物难以生长,逐渐变成了荒地。1958年,许昌地区开展了蓄水工程,兴修水利设施,开挖了大量的坑塘,这些坑塘能够在雨季蓄水,旱季时则用于灌溉田地,同时还为水生植物种植提供了空间。
李敬甫回忆,修复后湖时,当地曾组织了一个大型的工作队,村民们积极参与,利用铁锹、竹筐等工具,齐心协力开挖了几十个坑塘。这些坑塘既能蓄水,又能灌溉农田,和玉带河相连接,为周边农田带来了充足的水源。随着多次除涝治碱、土壤改良等措施的实施,后湖的土地逐渐恢复了农业生产能力,最终变成了丰饶的沃土,成为村民们生计的保障。
如今,岗周村的北部,曾经的坑塘已经变成了农田,绿色的庄稼生机盎然,昔日的荒地如今已成为了生产力的源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金策略-炒股如何开杠杆-配资概念股票-股票配资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